逾半突發心臟病無徵兆 倘病發不立即通波仔恐致命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9/23 00:46

最後更新: 2019/09/23 01:22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劉育港表示,約一半或以上突發心臟病事前沒有預警徵兆,一旦病發,若不能透過即時緊急通波仔或溶血劑開通血管,會迅速致命。(林宇翔攝)

冠心病為本港頭號殺手,過去9年每年有逾四千多人死亡,若與各類癌症比較,比癌症頭號殺手肺癌一年三千多宗死亡個案更多。

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劉育港表示,約一半或以上突發心臟病事前沒有預警徵兆,一旦病發,若不能透過即時緊急通波仔或溶血劑開通血管,會迅速致命,或導致心衰竭、中風等併發症。最近就有50多歲患者因在病發後近10小時才獲通波仔,最終因心肌壞死奪命。

心臟為身體最重要器官之一,如無法正常運作或提供足夠血液,都會導致嚴重病症,甚至死亡。身體的血液,由上腔靜脈進入心臟右心房,經三尖瓣活門進入右心室,再經肺動脈進入肺部,排走二氧化碳交換氧氣,帶氧血液返回左心房,經二尖瓣進入左心室(主揼),再透過主動脈把帶氧血液輸送至腦部及各器官。

心臟肌肉揼本身依靠3條動脈來提供血液和氧氣,因血管似皇冠包住心臟,故稱冠狀動脈,但3條動脈任何一條如阻塞,運動時就會不夠血液供應,出現心絞痛或心跳紊亂,這主要因動脈血管內壁積聚太多垃圾,如內壁膜破裂,血小板和血塊黏在一起,血管便會閉塞,血液無法流通,便可致心臟肌肉壞死,甚至奪命。

劉育港表示,40多歲後的青壯和中年人,如突然死亡,多與冠心病有關,其死亡率比其他癌症如肺癌更高,且不少是隱蔽個案,「死亡前無預警,一半人以上未必會經歷穩定心絞痛,即是運動時或行樓梯會心絞痛、胸口不舒服、氣促等,停下來會無事;不穩定心絞痛,即是休息時不動也會痛,氣促冒汗,甚至心肌壞死,事前可無徵兆。突然的心臟病發,死亡率達3成,當中6成是在1個小時內死亡。」

劉指之前有講法是救治冠心病應在黃金1小時之內,但並不完全正確,而應是分秒必爭,「每遲一分鐘也會有死,所以應是盡快開到血管,才可以穩定到病情」。如遲獲得治療,一半人其後心臟會逐漸衰竭,或出現腦中風等嚴重併發症,嚴重影響生活。

治療冠心病的方法,病情較輕及穩定患者可服用亞士匹靈及他汀類藥物,血脂指數仍不達標,就應加用防止腸道吸收膽固醇藥,或生物製針劑;而通波仔自90年代在香港廣泛應用,仍是主流手術,但近年已推出第三代滲藥性支架,金屬片較薄及幼細,更易傳送至嚴重阻塞性血管的位置,以開支架和球囊,讓血管更易暢通;另亦推出可溶性支架,但成效不理想,故暫停使用,第二代可溶性支架正在研究試用。

劉指,外國曾有個案是放了50個支架,屬最高紀錄,他今年也接獲一名7旬女醫生,在兩年內多次復發,結果前後做了多次通波仔手術,放了8個支架,為近年放最多支架的個案。

記者:楊玉珠、王詠妍